在四月的春风里,清华大学迎来了111周岁生日,4月23日周六下午14:00,由校友总会生医药学院分会与生医专委会共同组织的第五季“春林有约”论坛如期而至,大家相约云端,共话“新药出海”。
本次活动由生物系85级赵春林学长主持,特邀四位著名企业家,三迭纪创始人成森平女士、中文字幕乱码创始人吕强先生、恒瑞医药副总经理张晓静女士、烨辉医药创始人华烨先生进行思维激荡并充分讨论,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专委会秘书长余永平学长及理事、校友共200余位参加活动。
正方观点
成森平 女士
我们拿什么东西去出海,靠理想还是靠现实,靠公司的基因还是靠政策的红利,是凭借公司的战略还是产品的策略,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者错误的答案,这跟每一家公司的思考和每个创始人心中的梦想都有关。
当我们开始想做三迭纪的时候,是源于一个科学的假想,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我们有出海的想法之前,这也许是公司的基因决定的。政策它是一个反向的促进器,有时候只是一股红利,真正能让我们走出去的还是底层的创新能力和公司原始的战略规划。产品策略的话,在立项时,我们必须考虑这款产品是否适合国际市场。
吕强 先生
为什么我们要出海?做药的临床需求,这个是最中心的诉求。但是做任何事,都需要差异化,从三迭纪和劲方的情况来说,要么通过一个硬科技,独门绝技;要么就拼刺刀,通过管线,管线不外乎就是产品,产品不外乎就是立项的靶点以及新分子。从这点上来讲,我们两家殊途同归,分别从平台和管线上面做工作。我们有能力和信心来做差异化,那就能够体现出全球的影响力。我觉得森平讲的很好,其实战略和产品就定位了创业过后这条路,我们需要不断往外走。所以,瞄准差异化,要么走平台,要么走管线,最后产生全球影响力。
赵春林 学长
前几年出海,中美关系还不错,国内公司到国外比较受欢迎,但是中美贸易战打响后,大家对出海的事会怎么看呢?目前对出海不出海,你们会重新考虑吗?
成森平 女士
我们其实在两年前,从疫情起,就在思考这件事情,三迭纪需要全球市场来支撑,所以基因里决定着我们出生就在海里。从疫情到中美关系,我们确实是有调整的,首先要面对现实,一定要把中国市场做起来,不管中国市场的回报是什么样,这变成了一个必须动作。从长期来说,我认为战略上是不用改变的,但是战术上,肯定是要变的,全球市场如何去做,跟原来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吕强 先生
我认为出海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中美关系脱钩是现实,也许会影响到我们的战术,但是根本来讲,只要人类有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只要FDA还在,评审规则大致上没有变化,那么从战略上讲是可行的,只是做一些战术性的调整,除了美国以外,还有欧洲,日本,我们也都在布局。
反方观点
华烨 先生
攘外必先安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得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才能出海,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首先,要在本土把公司实力提升、做好新药创新。我们制药行业,就像搞金融的,都享有一个共同特色,受到政府的监管同时也受到政府的保护,给我们这些本土初创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狼进不来的局面,让我们能够发生发展。但是如果永远跟羊圈里边的小绵羊一起发展,肯定还是小绵羊。所以说,目标是远大的,但是在小baby的现阶段,我觉得要打好基础、量力而为。
张晓静 女士
每个企业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像成博提到她的公司出生就在海上,基因决定了一定会出海,请大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要出海?出海的理想是很美好的,但是不是一定能够顺利到达海的彼岸?欧美和日本是成熟市场,跟中国的市场不一样。今天正方在正方的立场上给我们中国的企业一些出海的信心,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给出海的企业泼泼冷水,让大家比较冷静全面的思考这个问题。
华烨 先生
作为一个私营企业,它的属性决定其需要盈利的本质,事实上人类所有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都是因为有商业回报,才会发生。既然需要商业回报,那就需要产品出海来使利益最大化。不得不承认美国是最大的医药市场,因为它是一个相对来说自由竞争的市场,在本土产品没有广泛竞争优势的情况下还达不到去彼岸市场竞争的条件。我们国家的情况跟日本、欧洲有点像,在日本在欧洲,药物的定价也是在政府指导下,利润比起美国较低。当有其他大型药企也有同类药物我们该怎么布局呢?我们需要不做别人也做的事,做别人没有布局开发的疾病,或者别人没有关注到的一些疾病治疗领域,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差异化。
张晓静 女士
虽然是反方,也并不是说不能出海,只是希望大家做出海的决定前能够做全面的评估。我们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参考,首先要有好的差异化产品,刚才几位也都提到了,这个差异化产品不仅仅是针对国内的,如果出海,要做到美国,欧洲,日本去,就要考虑到差异化是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区域。其次,每一个区域的临床需求,医疗标准,都要了解,了解当地的法规,注册的要求也很必要。再次,如果出海是企业的战略需求,那么在战术上如何落地,要有多方面的保证,合适的团队,中国和海外的团队无缝合作,大家要克服实际操作上的困难。资金上的要求,可能提高了不是一个数量级,是几个数量级。最后,公司也需要有特别坚定的国际化的信心和耐心,要在持续投入中找到各种方法评估投入是不是有效的评估,找到各种方法保证方向正确。
观点总结
赵春林 学长
从自己的公司或者是目前的市场来说,中国的公司将来要发展起来的话,有什么样的建议?
成森平 女士
我一直认为出海是少数公司的选项,不管正方还是反方,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星辰大海,只是有人可能选择先蛰伏然后再出击。在疫情大背景下,人类全都困在里面。但是,马斯克仍然在往太空发射火箭,每个人要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后,我想讲一下三迭纪想做什么?我们想利用工业4.0的红利,把3D打印技术应用在一个新兴制药领域,通过专利,通过标准,通过技术我们能够走向真正的大海。
吕强 先生
首先是市场,市场导向是回应商业的规律,从制药角度来讲,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国外的大公司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为满足临床需求,这是挂在每一个人嘴边,落实在行动上的。第二是技术,技术我就不多谈了,要么是平台起家,要么是管线起家,但是最后两个殊途同归,整合在平台基础上,你的产品线到底是什么样。第三是人才,百年树人,我觉得中国现在有这种环境了。第四是咱们这些创业者所谓的境界,境界就是胸襟,情怀,你所有的东西加起来。我希望我们这些海归,不早不晚,不算前浪,也不算后浪,在大海里面,有一席的弄潮之地,能够把市场,技术,人才整合起来,做一个百年老店。
张晓静 女士
出海是一个战略性的考量,建议各企业评估实际情况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另外战略确定后,要有从战术上保证战略落地的措施,这样才能能够保证出海的成功率,才能保证大家在海里能走得更远些。
华烨 先生
再补充两点,一是出海其实是公司成长的一个阶段,一个小公司可能一开始受限于资源和规模,不可能有非常大的全球化布局和发展。当企业逐渐壮大了有了创新能力以后,不出海也得出海。第二点,出海基于一个先决条件,一定要有世界领先的尖端产品。科学是无国界的,所以好东西一定会有国际性价值。我们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然后再评估是不是具备走向国际的条件。希望我们的企业少一些浮夸,多一些实干,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产品。